7月4日上午,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和平校區明德樓一號會議室召開學習會議。學校全體在家校領導、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各中層黨組織書記參加會議。會議由黨委書記王學軍主持。
會上,全體參會人員集體研討交流“千萬工程”“浦江經驗”,傳達學習了主題教育有關文件精神。
會議指出,在“千萬工程”實施20周年和“浦江經驗”20周年的重要時點,習近平總書記對“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作出重要批示,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校上下要扛起使命擔當,把學習好、貫徹好、踐行好“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學思踐悟“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蘊含的戰略思維、系統思維、為民情懷、前列意識、問題導向和務實作風,深刻認識“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是“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有力例證、開展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深刻領悟蘊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
會議強調,要在學深悟透“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中學理論、強信念,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把握“千萬工程”和“浦江經驗”的精髓要義,實干爭先、團結奮斗,進一步擦亮“千萬工程”金名片、充分彰顯“浦江經驗”時代精神。
會上,基本建設處處長郭鈺龍同志、醫院管理處處長黃勇同志、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張弢同志、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邢喜平同志結合主題教育學習思考,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分別做了專題發言。
王學軍在總結講話中指出,要在全面系統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中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黨員干部最重要的履職能力,提升政治能力最根本的在于提高政治素養。要從政治上學、從政治上悟。要全面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和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整體把握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結合“三抓三促”行動,忠誠干凈擔當,為民務實清廉等一系列要求,不斷強化政治覺悟和政治擔當,做到學深悟透、融匯貫通。
王學軍強調,要從政治上看問題、想問題。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形勢、推動工作,不斷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在站穩政治立場,把準政治方向,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定力,在原則立場面前旗幟鮮明,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對國家忠誠,真正讓組織放心、讓群眾滿意。要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真正把踐行“兩個維護”落實到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落實到履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實效上、落實到日常言行上。在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提升思維能力。要切實提高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質、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關鍵、把握政策尺度,增強工作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在篤學篤信篤行上下足功夫。要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和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要在大興調查研究上下足功夫。要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和主義思想倡導的“深、實、細、準、效”調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訣,多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開展對策性、前瞻性、蹲點式、案例解剖式的深度調研,摸清師生需求,了解師生呼聲,做好破難題促發展各項工作,要持續深化“黨建+信訪”工作機制,暢通“呼應”快速通道,集中力量化解信訪事項,切實把送上門的師生工作做扎實,齊心協力把民生實事辦好辦出彩。
? ? 王學軍要求,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師生、防范化解風險中提升實踐能力。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全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實踐要求,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學校就是要樹立,服務師生、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要踐行正確政績觀。要悟深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思想深處解決“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問題,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格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扎扎實實做好自己承擔的每一項任務。要增強實踐本領。要打破思維定勢,轉變思想觀念,透過復雜現象把握本質,既要立足甘中醫大實際,有的放矢地破解發展難題,在把握時與勢、危與機、變與不變中,實打實、硬碰硬地推動工作,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中日益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師生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要提升專業素養。當前,學校各方面工作臨很多新任務、新要求,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精學專業理論,深學業務知識,要把實踐鍛煉作為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學習中增長實干本領,在踐行中拓展思維模式。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知責思為、擔責敢為、盡責有為,努力創造出更加出色、出彩、出眾的工作業績,為實現新時代甘中醫大發展新局面作出積極貢獻。(楊佳楠/文/圖,劉宏/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