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giwkf"><track id="giwkf"></track></progress><rp id="giwkf"><acronym id="giwkf"><input id="giwkf"></input></acronym></rp>

    <em id="giwkf"></em>

    <button id="giwkf"><acronym id="giwkf"></acronym></button>

    教育文件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 教育文件信息
    省教育廳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 來源: 發布日期:2014年12月08日 瀏覽次數:

    省教育廳等六部門關于印發《現代職業教育

    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

    甘教廳〔201474

     

    各市州教育局、發改局、財政局、人社局、農牧局、扶貧辦: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職教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加快發展適合甘肅省情的現代職業教育,我們編制了《甘肅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省發展和

     

    改革委員會

    甘肅省財政廳

     

     

     

     

    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甘肅省農牧廳

    甘肅省扶貧開發

    辦公室

     

     

    2014117

     

     

    附件:

    甘肅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

    20142020年)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職教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結合《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的實施意見》,特制定本規劃。

     

     

     

    職業教育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艱巨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促進社會就業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扶貧開發、實現富民興隴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來,全省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全省職業院校年招生達到17.4萬人,在校生突破50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約15萬接受過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近100萬人次。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推進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發展,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但是,全省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著吸引力不強、發展理念相對落后、基礎能力相對薄弱、行業企業參與不足、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層次結構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職業教育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當前,全省經濟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黃金期、政策疊加的機遇期和奮力跨越的爬坡期,職業教育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歷史機遇。未來5年,全省職業教育要全面落實《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按照國家的頂層設計,加快發展符合甘肅省情的現代職業教育,大幅提升職業教育的市場針對性和社會吸引力,培養一大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將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為全省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第一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和“四化同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甘肅發展為宗旨,以市場需求和促進就業為導向,以體系建設、布局調整和內涵提升為抓手,系統設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結構布局和運行機制,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全省轉型跨越、富民興隴、努力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

    (二)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統籌發展。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統籌作用,科學規劃職業教育體系,完善體系建設、管理、運行的基本制度。整合資源,調整布局,加強引導、規范、督導,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多樣化、多形式發展。

    需求導向,服務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擴大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推動學校面向社會需求辦學。進一步發揮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

    產教融合,共同發展。推動職業教育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有機融合。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協調,實現職業教育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

    優化結構,協調發展。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的結構,統籌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統籌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協調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溝通銜接,公辦民辦共同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新格局。

    科學布局,集團發展。依據職業教育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區域經濟和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城鎮化程度和人口規模、大膽改革既有制度,大力推動人才、資本、資源等辦學要素優化重組,盤活現有資源,做大做強一批職業教育學校;組建完善多形式的職業教育集團,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實現職業教育與相關行業、產業組團聯動和互補發展,形成人才鏈、產業鏈有機融合,集約化發展的職業教育發展機制。

    充實內涵,特色發展。堅持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畢業證書對接資格證書、職業教育對接終身教育,創新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和管理體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三)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是: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結構規模更趨合理,辦學內涵更加深厚,符合甘肅省情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規模結構更加合理。保持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技工院校,下同)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到41萬人以上;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全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茖哟温殬I教育在校學生達到20萬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學生達到7萬人左右。

    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更加適應需求。全省中等職業學??倲悼刂圃?span lang="EN-US">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刂圃?span lang="EN-US">40所左右。全省辦好30-40所省級以上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每個市州重點辦好1-2所有一定規模的中等職業學校。整合縣域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原則上將現有2所以上(含2所)學歷教育學校整合為1所。全省辦好10所左右省級以上示范性高職院校,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發展??茖W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

    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職業院校評估標準更加規范;職業院校生均經費落實到位,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更加健全;政府主導推動、市場引導配置,部門協調聯動、行業分類指導、企業深度參與,統籌發展的機制基本形成;全社會人才觀念顯著改善,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氛圍更加濃厚。

    辦學水平普遍提高。全省90%以上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到國家標準。職業院校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到60%以上;數字化資源覆蓋率達到100%,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就業穩定率、社會滿意度逐步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顯著增強。

    升學通道更加暢通。鼓勵初中畢業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費全部免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生活補助。全面打通職業學校學生升學通道,建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免試或通過單獨考試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渠道,擴大中、高職畢業生升入本科的比例,滿足繼續就讀高一級職業院校學生的升學愿望。

    就業途徑更加寬廣。全面打通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通道,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降低就業準入門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招錄人員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全面向職業院校畢業生開放。

    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圍繞 “1236”扶貧攻堅行動、“3341”項目建設工程等發展戰略,提升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圍繞人力資源開發,提升服務全體勞動者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能力;圍繞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和民族特色產品開發,提升技術技能積累和傳承傳統技術技藝的能力。

    專欄1  甘肅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量化目標

    (2014--2020)

    序號

     

    單位

    2020

    1

    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

    萬人

    41

    2

    ??茖哟温殬I教育在校生數

    萬人

    20

    3

    從業人員繼續教育

    萬人次

    14

    4

    各類人員參加技能培訓

    萬人次

    100

    5

    組建行業性職教集團

    10個以上

    6

    職業院校職業教育集團參與率

    %

    100

    7

    省級以上示范性高職院校

    10

    8

    省級以上示范性中職學校

    40

    9

    普通本科院校轉型應用技術類型高校

    5所以上

    10

    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接受??茖哟温殬I教育的比例

    %

    30以上

    11

    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比例

    %

    10

    12

    ??茖哟温殬I學校畢業生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比例

    %

    10

    13

    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

    %

    100

    14

    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

    %

    60

    15

    實訓基地骨干專業覆蓋率

    %

    80

    16

    信息化教學“班班通”覆蓋率

    %

    100

    17

    職業院校校園網覆蓋率

    %

    100

    18

    數字化資源專業覆蓋率

    %

    100

    19

    共享型優質網絡課程

    300

    第二章  體系的基本架構

    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縱向流動、雙向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總體布局。

     

    專欄2:教育體系基本框架示意圖

     

     

     

     

     

     

     

     

     


    普通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體系     繼續教育體系

    (四)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

    初等職業教育。各類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廣泛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使學習者獲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初、高中畢業生開展職業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教育,培養技能人才,為培養更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專業素養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專業基本技能教育的重要任務。堅持并總體保持高中階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大體相當的比例結構。

    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好現有??茖哟胃叩嚷殬I(??疲W校的基礎上,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普通本科學校具有平等地位。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達到7萬人。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五)職業教育的終身一體

    職業輔導教育。普通教育學校為在校生提供多種形式職業發展輔導。在初級中學開設勞動技能課,使教育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基本素質。普通高中根據當地產業和市場需求,開設職業技術教育選修課程,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院校和普通教育學校要加強以職業道德、職業發展、就業準備、創業指導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教育和服務。

    職業繼續教育。各類職業院校是繼續教育的重要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為所有勞動者提供終身學習機會。企事業單位舉辦職工教育,建立制度化的崗位培訓體系。社會培訓機構是職業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自主開展職業培訓和承接政府組織的職業培訓。

    勞動者終身學習。建立起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凡有培訓需求的勞動者均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勞動者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多次選擇、多種方式靈活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學習者為職業發展而學習,使職業教育成為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六)職業教育的辦學類型

    政府辦學、企業辦學和社會辦學。建立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公辦和民辦職業院校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政府實行統一的準入制度,辦好骨干職業院校,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各類主體興辦的職業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公平、公開競爭。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增加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比重,發展工學交替、雙元制、學徒制、半工半讀、遠程教育等各種靈活學習方式的職業教育。通過改革學制、學籍和學分管理制度,實現全日制職業教育和非全日制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

    學歷與非學歷職業教育。職業院校同時開展學歷職業教育和非學歷職業教育,滿足行業、企業和社區的多樣化需求。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的非學歷職業教育可以通過質量認證體系、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學分銀行和職業資格考試進行學歷認證。

    (七)職業教育的開放溝通

    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構建從中職、???、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滿足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務一線勞動者的職業成長。拓寬高等職業學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通道,拓展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空間。使相當一部分在某些專業、職業方面有一定潛質的學生能在更合適的階段得到專業素養的有效訓練和培養。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搭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溝通的橋梁。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部分專業可以開展課程和學分互認,學習者可以通過考試在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轉學、升學。普通高等學??梢哉惺詹糠致殬I院校畢業生,并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市場。職業院校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層次、專業體系、培養方式和質量標準。暢通一線勞動者繼續學習深造的路徑,增加有工作經驗的技術技能人才在職業院校學生中的比重,建立在職人員學習-就業-再學習的通道,實現優秀人才在職業領域與教育領域的順暢轉換。

    第三章  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

    (八)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以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圍繞設施農牧業、現代制種、優質林果、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加工、營銷等實用技術技能的提高,建立健全公益性的農民培訓制度。以5所“農”字頭中等職業學校和3所農林類高等職業院校、30個涉農專業點為主體,構建覆蓋全省、服務完善的現代職業農民教育網絡。依托農業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組建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完善中高職貫通培養方案,培養多層次農業技術人才,參與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創建10個左右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發展示范縣(區)。

    提升服務工業轉型升級能力。順應循環經濟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需求,重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加快建設適應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支撐體系。

    加快培養服務現代服務業人才。根據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趨勢,逐步提高面向服務業的職業教育比重。重點加強文化旅游、現代金融、現代保險、現代物流、醫療衛生、養老、健康等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職業教育,培養新型服務人才,提升從業人員素質,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基層,積極開設城鎮管理、鄉村建設、社會保障、社區工作、文化體育、環境衛生、老齡服務等專業的高素質社會管理和服務工作者。結合甘肅文化強省戰略布局,適應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深化文化、藝術、旅游等領域職業教育改革,重點培養文化創意人才、基層文化人才,傳承創新民族文化、民族藝術、民族工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各民族文藝人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經濟支柱性產業,助推我省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到文化事業和產業大省的跨越。

    做好國家職業教育助推城鎮化建設改革試驗區工作。積極搭建國家職業教育助推城鎮化建設改革試驗區平臺,多方爭取教育部等部門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的支持,通過改革試驗區建設,使職業教育成為甘肅農村人口市民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變的重要渠道。

    (九)統籌職業教育區域發展布局

    推進職業教育區域發展戰略。以蘭州(含蘭州新區)為中心,整合蘭州區域內職業教育資源,加快蘭州新區職業教育園區建設,推動在蘭職業院校高水平發展,打造職業教育核心發展區;以13個市(州)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支撐,建設職業教育重點推進區;以縣城為節點,發展職業教育基礎網絡。形成核心帶動、重點推進、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職業教育空間格局。

    優化職業教育發展布局。在院校特色和專業設置等方面,強化市級政府統籌,合理布局、合理定位,各有特色、互為補充。蘭州、白銀等地要加強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商貿物流、金融、旅游等產業相關專業的建設;酒泉、嘉峪關、金昌、武威等地要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有色金屬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以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等產業相關專業的開發力度;天水等地要加強與機械制造、電子電工、電子信息等產業相關專業的建設;平涼、慶陽等地要加強與煤電、石油等產業相關專業的建設;隴南、臨夏、甘南等地要加強當地特色優勢產業、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藝、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的專業建設。

    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制定《全省職業院校資源整合實施意見》,大力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重點建設省級以上示范性學校,建好一批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實訓基地;鼓勵優質學校通過兼并、托管、合作辦學等形式,提升薄弱學校辦學能力;加大縣域內職業教育辦學資源整合力度,減少職業學校數量。

    (十)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

    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民辦職業教育準入、審批制度。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比例達到80%以上。各地要把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納入教育發展規劃,推動民辦職業院校分類管理試點,健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

    創新民辦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力量參與公辦職業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試點,允許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辦學活力不足的公辦職業院校。鼓勵企業和公辦職業院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允許社會力量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鼓勵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職業院校建設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十一)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

    在充實完善好甘肅機電職教集團、衛生職教集團、“兩后生”職教集團等現有職教集團的基礎上,新建一批與行業、產業鏈或區域發展對接緊密的職教集團,逐步擴大各類職業院校參與率,到2020年職業院校參與集團化辦學的比例達到100%,重點建成5個富有活力和引領作用的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

    創新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機制。按照市場導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贏的原則,開展多元投資主體依法共建職業教育集團改革試點,吸引各類主體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建設。鼓勵大中型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支持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集團化辦學。探索集團內實現優質師資共享、實訓資源共用、信息互通、課程互選、優勢互補的運行機制。

    提升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活力。研究制定促進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支持政策,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管理辦法,健全董事會、理事會等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要求高職學院牽頭的職業教育集團統籌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銜接、專業課程建設、課程資源庫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建設。鼓勵通過領導干部交叉任職、共建技術創新平臺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政府采購培訓服務等方式強化集團內部的利益紐帶。鼓勵行業特色明顯的普通高等學校參與職業教育集團。鼓勵職業教育集團與跨國企業、境外教育機構等開展合作。

        (十二)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

    鞏固加強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點放在中等職業教育,認真落實職普招生大體相當的要求,加大省級統籌力度,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辦好中等職業教育,按照全面培養、突出職教素養以及終身教育的理念,加強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基礎文化和體育、藝術課程,加強技術教育和技能訓練,為學生全面成才、持續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十三)優化高等職業教育結構

    引導部分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省內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鼓勵本科高等學校與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通過合作辦學、聯合培養等方式培養高層次應用技術人才。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同時招收在職優秀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和普通高中畢業生。

    加快高等職業院校改革步伐。深化高等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專業體系、培養模式、招生入學制度等關鍵領域改革,提升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等職業院校,要強化服務社區導向,為社區提供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普通高等院?;A課程。行業特色明顯的高等職業院校,要增強服務產業導向,發揮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作用。鼓勵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參與或舉辦以服務產業鏈為目標,依托企業開展教學實訓,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產教、科教融合發展,舉辦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

    (十四)全面打通職業院校學生升學通道

    全面打通從中職、???、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鼓勵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初中畢業生免試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擴大中職畢業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中職畢業生通過“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考試、中高職一體化辦學、高職院校單獨考試、免試推優、注冊入學等途徑,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擴大本科職業教育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溝通的制度,形成多種方式、多次選擇的銜接機制和銜接路徑,擴大學習者自主選擇權,滿足職業院校學生的各種升學愿望。

    (十五)落實職業院校畢業生“雙證書”制度

    推進并落實職業院校學生學歷學位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支持職業院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站(所),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取得職業院校學歷證書的畢業生,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鑒定,免除理論考試。

    (十六)建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工學結合貫穿職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接受相應的動手和實踐課程,并根據培養目標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逐步實現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

    強化職業院校實踐教學和技術技能訓練。加強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改善職業教育實訓條件,到2020年,全省實訓基地骨干專業覆蓋率達到80%以上,保障學習者的實習實訓需求。探索學分制管理,增大課程考核中過程性考核的比例,強化實習實訓環節的評價考核。在有條件的企業試行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與職業院校實行聯合招生、聯合培養。

    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注重用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教育引導在校學生,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建立班主任工作經歷和業績與職稱評聘、評優評先掛勾的制度。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發揚以德為先、追求技藝、重視傳承的優良傳統,創新傳承民族工藝文化。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

    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估制度。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為核心,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督導和評估,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為主導,協同行業協會、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開展5年一周期以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院校綜合績效考核評估和專業教學情況評估,對新建職業院校首屆畢業生培養質量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要及時面向社會發布。職業院校要建立內部質量評價制度,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行面向社會的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制度。鼓勵企業、用人單位開展畢業生滿意度等評價,積極支持各類專業組織等第三方機構開展質量評估。

    (十七)推進職業教育專業調整與課程改革

    建立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探索建立專業設置信息發布平臺和動態調整預警機制,完善建立區域中高職專業設置管理的宏觀調控機制。結合深入實施“3341”項目工程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圍繞發展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首位產業和富民多元產業,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對專業設置緊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畢業生就業率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效果明顯的院校集中力量予以重點扶持,對專業設置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就業率低的院校,適時進行整合、重組,避免低水平重復辦學、無序競爭。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輪專業設置改革,學校特色優勢專業集中度顯著提高。擴大學生選專業、轉專業的自主權。

    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職業院校按照真實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企業真實的技術和裝備水平設計理論、技術和實訓課程;推動教學流程改革,依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業務流程設計教學情景和課程模塊;推動教學方法改革,通過真實案例、真實項目、產品開發等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

    (十八)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

    改革職業院校編制和用人制度。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探索在職業學校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和有關規定核定公辦職業院校教職工編制。新增教師編制主要用于引進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到2020年,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鼓勵職業院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建立符合職業院校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績效工資內部分配向“雙師型”教師適當傾斜。探索建立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和民辦職業院校教師年金制度。設立職教名師獎。鼓勵各職業院校建立名師或行業專家工作室。

    完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探索職業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制度和“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加強“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依托高水平大學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基地,依托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立職業院校教師5年一輪的輪訓制度,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一批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實行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專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兩個月。制定實施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培養、校長能力提升、專業教師技能提升3項“強師工程”。

    (十九)加速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

    推進信息化平臺體系建設。將信息化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礎,落實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政策。加強職業院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并與全國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聯通,實現資源共享。推動建設面向全社會的優質教學資源庫,到2020年,建成省級職業教育信息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數字化資源覆蓋所有專業。

    加快數字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加緊用信息技術改造職業教育專業課程,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與職業要求相適應的信息技術素養。與各行業、產業信息化進程緊密結合,將信息技術課程納入所有專業。在專業課程中廣泛使用計算機仿真教學、數字化實訓、遠程實時教育等技術。到2020年,建設300門優質網絡課程,開發30套虛擬仿真實訓實驗系統。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將其作為教師評聘考核的重要標準。

    (二十)建設對外開放型職業教育體系

    推進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支持職業教育“走出去”,加快推進甘肅津教育合作項目,鼓勵省內職業院校與外省企業合作建設實訓基地或就業基地。到2020年,省內每所職業院校至少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1所以上優質職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互派教師到對方學校任教、互派管理干部掛職、聯合開發課程教材、共同制定教學標準、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等方式,促進我省職業院校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擴大引進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有計劃地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大力引進國外智力,支持職業院校申辦聘請外國專家許可。實施跟蹤和趕超戰略,鼓勵職業院校與國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對一合作關系,到2020年,支持20所職業院校與國外優質職業院校進行實質性合作,與國際知名職業院校建立穩定的校際關系。鼓勵職業院校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全省每年選派50名職業院校骨干教師赴國(境)外培訓,鼓勵職業院校以團隊方式派遣訪問學者系統學習國外先進辦學模式。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職業院校,加快培養跨境作業技術技能人才。到2020年,支持30所職業院校與承攬海外大型工程的企業聯合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

    (二十一)構建多元開放的繼續教育體系

    完善繼續教育的形式。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適應勞動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的職業培訓體系。建立完善繼續教育制度,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加強職業培訓市場規范管理,建立培訓機構評級標準。增強職業院校和開放型大學在繼續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服務“1236”扶貧攻堅戰略。積極推進教育扶貧工程,從2014年開始,每年對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1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開展免學費職業教育。到2016年實現新增“兩后生”技能培訓全覆蓋;2020年實現所有勞動力技能培訓全覆蓋。

    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大力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依據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規范,開展面向從業人員的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開展面向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城鄉“兩后生”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到2020年,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的現象。

    建立職業教育服務社區機制。推動職業院校社區化辦學,各類職業院校要發揮社區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舉辦各種形式職業技能培訓,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設施和數字化教育資源,鼓勵職業院校開設社區課程。建立社區和職業院校聯席會議制度,支持社區參與制訂職業院校發展規劃、校園建設規劃、專業建設規劃和社區服務計劃,協調社區企事業單位為職業院校提供實習實踐場所,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

    第四章 體系建設的制度保障和機制創新

    以產教融合為主線,建立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制度創新平臺,為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二十二)完善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

    推動加快修訂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關條例。加快修訂《甘肅省職業教育發展條例》《甘肅省農民培訓條例》,制定全省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條例,依法確立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架構,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規范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完善全省促進校企合作和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機制和辦法,將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成果法制化。

    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完善甘肅特色的職業院校設置標準、建設標準、教師資格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經費標準和專業設置標準。分類建立各項標準的實施和監測制度,建立完善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動態調整標準的機制。指導市縣政府根據國家和全省職業教育發展總體要求和地方實際,制定地方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規劃和實施方案,確保到2020年,使全省90%的職業院校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

    (二十三)推進職業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市縣政府要加強職業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統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落實職業教育投入責任,創設有利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良好制度環境。

    加強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支持行業部門牽頭組建行業指導委員會,分類制定行業指導政策,鼓勵行業組織通過定期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形式,助推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重視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支持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凡在甘企業舉辦的職業院校,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在甘規模以上企業原則上都要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按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對職業院校通過多元融資自辦的以服務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目的的企業或經營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等優惠。支持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培訓人才,鼓勵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

    擴大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完善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內外部約束和激勵機制,制定全省職業教育領域“負面清單”,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完善體現職業院校辦學和管理特點的績效考核內部分配機制。

    健全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實施的督導、監測、評估制度。建立職業教育定期、專項督導評估制度,完善督導評估監測的報告、公報、約談、限期整改、獎懲等制度,將督導、監測、評估結果作為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職業院??冃Э己说闹匾獌热?。

    (二十四)深化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符合全省職業教育特點的招生考試制度。制定全省高等職業學??荚囌猩贫雀母锏膶嵤┮庖姾途唧w方案,擴大職業院校招生自主權,加快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分類招考,建立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選拔機制。

    實行中等職業學校注冊入學制度。將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研究制定全省引導初中畢業學生合理分流的指導性意見,確保高中階段招生職普比不低于4.5:5.5。

    擴大職業院校畢業生升學機會。研究制定全省適度提高??聘叩嚷殬I學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學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和逐步擴大高等職業學校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的具體辦法。分類選拔、分類制定培養方案,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選擇。

    探索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擴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的一線勞動者的比例。鼓勵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開展成人學歷教育單獨招生改革。鼓勵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注重選拔具有技術技能特長和潛力的畢業生,完善全省職業院校教學比賽制度,將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成績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重要依據。研究制定鼓勵農民工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實施意見。

    (二十五)完善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定全省促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條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培養機制,使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鼓勵省內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不斷完善知識共享、課程更新、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生產實訓、交流任職、員工培訓、協同創新等制度,推動學校把實訓實習基地建在企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探索引校進廠、引廠進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體化的合作形式。

    推動多元主體參與職業院校管理。職業院校設立理(董)事會,50%以上的成員要來自企業、行業和社區。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50%以上的成員要來自用人單位。完善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職業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確理(董)事會、校(院)長、專業指導委員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提升職業院校管理能力。制訂符合全省職業教育特點的校長(院長)任職資格標準,積極推進校長聘任制改革和公開選拔試點,鼓勵企業家、創業家創辦職業院校,在實業界培養和造就一批職業教育家。

    (二十六)創新校企協同的技術技能積累機制

    建立重點產業技術積累創新聯合體。建立完善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機制、校企人才供求信息互通機制、職業院校溝通協作機制、區域交流與合作機制,推動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聯動,促進技術技能的積累和創新。在全省重要產業部門(領域),規劃搭建一批企業和職業院校緊密合作的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平臺,促進省內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更緊密地聯合,促進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產品開發和技術服務等方面更深入的合作,促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應用,促進勞動者素質與技術創新、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同步提高,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

    支持職業教育傳承民族工藝和文化。著力推動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藝在職業院校傳承創新的現代機制。積極發展集民族工藝傳承創新、文化遺產保護、高技能人才培養、產業孵化于一體的職業教育。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職業教育辦學。

    (二十七)健全促進職業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

    推動職業教育面向全社會、面向人人。研究制定鼓勵全省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具體辦法,梳理規范各類培訓資金管理辦法(細則),廣泛開展面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新生代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群體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充分考慮各類殘疾人員的特點和社會需求,注重拓展專業教育范圍,為學習者提高生活質量和就業質量服務。加快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努力改善58個“國家片區縣”等地區職業院校辦學條件。

    (二十八)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

    2015年起,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籍學生全部免交學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生活補助。推行以“一折通”“一卡通”直補個人為主的資助經費支付辦法,完善直補個人的政策設計、臺帳管理和監督檢查機制,確保資助資金讓真正需要資助的受教育者受益。綜合考慮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要求,適時調整職業院校收費標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以完善工作機制和政策配套為重點,建立保障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政策體系和實施機制。

    (二十九)加強組織領導

    落實政府責任。建立職業教育工作省級聯席會議制度。加大地市級政府統籌權,優化區域專業布局,促進職業教育特色發展??h級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完善縣域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網絡。

    明確部門職責。健全部門配合、任務明確、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發改、財政、人社、教育、農牧、扶貧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對各行業職業教育的分類指導,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行業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確保職業教育發展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共同推進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三十)設立專門機構

    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省政府建立由發改、教育、科技、財政、人社、農牧、衛計、扶貧等部門和各行業、企業等領域專家參加的職業教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市縣級政府也要相應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組建行業指導委員會。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緊貼各職教集團,建立支柱產業各行業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全省各行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宏觀指導,分析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本行業職業崗位變化和人才需求的影響,使職業教育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成立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為相關部門、院校、行業、企業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三十一)穩定經費投入

    各級財政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制定中、高等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嚴格執行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規定。統籌發揮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就業專項資金、扶貧和移民安置資金等各類資金在職業培訓中的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從2015年起,省級財政安排職業教育專項投入應逐年增加,重點用于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師資隊伍、信息化建設。市縣財政都要相應增加專項資金,支持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建立職業教育經費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經費績效評價制度、審計監督公告制度、預決算公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要把學生就業和服務當地產業發展情況作為財政經費安排的重要依據,對職業學校進行績效考核,招生計劃安排、經費撥付與考核結果掛鉤。

    (三十二)完善支持政策

    提高一線勞動者地位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各類人才平等就業環境,取消用人和人才流動中的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限制。加強中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和維權服務。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招收人員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落實一線勞動者醫療、養老、就業等政策。鼓勵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職務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提高相關表彰獎勵中一線勞動者的比例。鼓勵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一線勞動者表彰獎勵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訂高技能人才評選標準和辦法,選拔出各級各類一線能工巧匠和技術能手,鼓勵其在一線崗位建功立業和帶徒傳承技藝。

    完善稅收金融支持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職業院校進行捐贈,其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稅前扣除。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按照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對職業院校自辦的、以服務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目的的企業或經營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等優惠。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認真落實就業準入制度,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種的勞動者,嚴格落實就業準入法規和政策。人社部門、教育部門和職業院校要加強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要免費提供就業服務。加強職業院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允許學生休學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引導畢業生到非公企業、小微企業和農村地區就業創業。

    (三十三)營造良好氛圍

    在全社會樹立重視職業教育的理念,加大現代職業教育宣傳力度,通過開展職教宣傳周、職業技能競賽、技能人才評選表彰等活動,廣泛宣傳國家和省上的主要政策,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重要貢獻,推動形成宣傳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長效機制,引導全社會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觀念,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人接受職業教育,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三十四)加強監測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目標責任制。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落實本規劃,要圍繞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制度安排,編制并組織實施本地區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和行動計劃,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明確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時間表、路線圖。各有關部門要制訂工作方案,行業主管部門要指導行業企業制定實施辦法。

    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和督導評估。市縣政府要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建設,配備一定數量的職業教育專職督學,為督導機構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條件保障。督導機構要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指導檢查,及時研究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新情況及有關部門履行發展職業教育職責的督導評估。認真落實督導和評估監測報告發布制度,建立分級發布教育督導和評估監測報告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導和評估監測的公示、公告、約談、獎懲、限期整改和復查制度;建立教育督導和評估監測問責機制,強化教育督導和評估監測結果使用,把督導和評估監測報告作為對被督導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鼓勵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甘肅省教育廳辦公室                        20141111日印發

     

    地址:中國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永定西路13號 郵編:743000 電話:0932-8264689 傳真:0932-8264241 網址:http://www.cigarswoodbridge.com
    技術支持:網絡中心 工信部備案號: 隴ICP備12000732號 公安機關備案號 62110202000011